2017年3月27日,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下午茶,在西部中心301会议室顺利举行。西部中心周恩宇副教授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讲师邹亚文到中心讲座,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志军、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郭晓林评议,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张波和西部中心副教授李文钢参加此次讨论。
邹亚文的讲座题目为“理性经济人是否回归成智人:语料库语言学能告诉我们什么?”。邹亚文首先讲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经济人”的假设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美国一位顶尖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提出了“经济人”的研究假设将演变为“智人”的研究假设,意味着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开始转移。邹亚文本人的研究就是通过语言统计学的方式论证“智人”的研究假设是否在学术共同体变得普遍化,是否有取代“经济人”的研究假设的学术发展趋势。邹亚文统计了从1992年——2014年发表在42本顶级经济学期刊杂志上的51285篇论文中的相关关键词,构建了一套分析用的语料库。通过分析这个语料库中频率具有增长趋势和下降趋势的词汇,我们发现智人的范式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理性经济人范式的让步。通过对与智人范式相关的词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原因归于我们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社会科学、人类异质性、认知约束、以及经济行为复杂性等研究上面。同样,分析智能经济人范式相关的词语,我们发现针对平衡、模型的概念的研究趋势有所下降。我们基于语料库语言分析的主要发现得到了共词网络分析的支持。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用定性的方式讨论了“范式转移”和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生产过程。而邹亚文的研究实质上是用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检验了经济学研究范式转移的趋势,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论证了经济学界研究趋势的变化情况。所以,邹亚文的研究和此次讲座最大的贡献在于如何开展一项定量研究工作。
在评议环节中,杨志军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的决策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只能是部分理性。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关注的就是如何使人类社会由有限理性发展到完全理性。杨志军认为,邹亚文老师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认为人类社会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人类的决策就有可能实现完全理性。
郭晓林在评议环节中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人,也是道德的人,所以人类的决策要实现完全理性是不可能的。邹亚文的前沿研究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是,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告诉我们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李文钢也认为,邹亚文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讨论了一个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即“范式转移”的趋势。但范式转移背后的动力是来自于内在的学术发展使然还是来自于国家政策驱动?就比如说,中国的精准扶贫研究在最近几年研究文献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如果从语料库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扶贫领域的研究方式开始发生转移,但这样一种所谓的范式转移的驱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国家政策驱动,而不是学术发展趋势。因此,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人”假设在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缺陷、“智人”假设的优势是什么,以及“经济人”、“智人”、“社会人”这样一些基本假设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而言有什么启示。